关键词:构造
KEY WORDS:Structure
关于研究 / Description
覆盖更大的空间和建造更高的建筑一直是人类在建筑技术上的不断追求。罗马时代的万神庙是古代大跨建筑的神奇典范,巴黎博览会的机械馆则开启了现代大跨建造技术的先河,钢、索、膜等现代材料的出现,框架、桁架、网架、壳、索、膜、张弦梁、张拉体等结构形式的不断演进,使得今天的大跨建筑拥有了多样的结构技术和丰富的空间表现形式。
“大跨建筑”结构研究旨在培养研究者将力学理性、建筑逻辑和结构美学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支撑大空间的结构形式对于空间和形体具有控制性的作用,研究大跨空间的结构形式、受力逻辑,与相对应的空间形态、形体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关注建造方式,细部构造,与结构之美的体现。我们希望将不同结构形式的认知与建筑生成与发展的逻辑紧密结合,使结构成为建筑本身概念的一部分。结构不再仅仅作为实现建筑的一种途径,结构设计将成为大跨建筑的内核。
关于过程 / Process
我们首先对实现大跨结构所需解决的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各种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及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究各结构特点对空间、形式的影响,充分发挥结构体系本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建筑设计上。在选定某种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设计时,我们还研究了各种材料的性能,然后选定一种材料,并结合建筑的跨度、荷载等因素对结构构件的断面尺寸进行估算。最后我们对结构构件的工作方式进行研究,并设计构件的形式与节点构造,合理地布置结构构件。最终经过材料、结构形式、空间效果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寻找出一种恰当的结构体系支撑设计概念,完成结构到体育建筑的转变。
作品 / Project
我们的研究成果以1:20的整体模型、多个1:10以上的节点模型及图纸形式呈现,并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筑系馆中庭进行为期一周的展览
作品A 张拉整体式结构
该大跨设计采用整体张拉结构,尝试性的采用了数字化的工作方式和模型设计方式,以希望有不一样的设计效果。设计的探讨从最小的张拉单元开始,然后开始研究整体张拉结构在三个维度上的复制过程还有形态特征。在操作最后的模型设计的时候,操作了多种可能性,最后采用认为最能体现张拉整体结构的形式将设计表现了出来。
作品B 互承式结构
设计者认为木构大跨度结构最重要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性能,即使抛却颜色和纹理,也能使参观者第一时间感知到材料的性能。且木结构的灵魂在于互承,独木不成林,传统木结构,构件与构件巧妙地结合,正是其魅力所在。
该设计上层结构是按照万字形状组合的互承平面结构,四周的立柱是万字型组合的斜柱。平面互承,边角易散;斜柱互承,交接易散,而设计者将这两者的薄弱区域相结合,再用传统木钉形式加以固定。两者的形式互补各自的结构缺陷,达到平衡。互承结构基于虹桥的演变,木构节点基于传统榫卯的变体,自古而新。体现匠人的谦卑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