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室内
KEY WORDS:INTERIOR
PROJECT | 项目:STUDIO QI 西溪路办公室改造
LOCATION | 地点:杭州
BUILDING AREA | 面积:400m2
由于拆迁问题,7月中旬,STUDIO QI 迁至新址——莫干山路的壹向大楼。老和山北麓,挺拔的竹林深处是STUDIO QI 西溪路的工作室旧址。由于位于老办公用房的底层,四周楼房依山而建,植被茂盛;且山北背阴,旧楼外立面杂乱,整个室内光线昏暗。14年末,STUDIO QI 将室内格局打通,外层覆盖玻璃,解决了自然光的引入和环境视线的引导问题。那年冬天,STUDIO QI 整个团队搬进了这个玻璃房子。光影流转与四时景致更替映入室内,成了整个空间最好的装点。
设计将原有的厚重和压抑进行削减,注入轻透、动感、明快的元素。从使用功能与环境利用的角度出发,用现代建筑的手法让阴暗、压抑的老楼底层重获新生。
外立面改造
之所以选择这儿作为工作室,源于它宜人的自然环境和景致,营造出极好的环境体验。但同时我们面临着楼很老,面很杂,层很低等一些场地本身存在的建筑缺陷。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场地原有的问题并进行设计呢?
我们需要应对的三个核心问题:
1.如何突出工作室在整个建筑外立面中的视觉焦点
2.如何划清工作室框架边界,突出空间整体性
3.如何突破原有紧促和低矮的室内空间
工作室位于旧楼底层一侧区域,入口设置在入户道路背面,流线混乱;沿路立面上驾着一道外走廊,形似凸起一座“桥”,造成视觉焦点的偏移。那我们应该如何将此焦点转译成工作室的焦点?我们将工作室“入口”设置在此。“入口”与“桥”合而为一形成桥洞,“桥洞”即“门洞”。“桥洞”的内凹自然成为入口的通道,在立面整体上成为视觉焦点。幽深的通道空间作为“洞口”的延续,两侧自然形成储藏空间,提升了空间整体的利用率。
延续“桥”的起伏,一条与“桥”同宽的白色折线将工作室从旧楼底部划分出来,沿着立面起伏勾勒出明确的轮廓,重构了空间的整体性。原有的建筑外围向外挑出一米宽的斜梁,用较薄的圈梁收住顶部,然后嵌入整面大玻璃,顶部与圈梁底部错开并将其包于内部,折线延伸至此转而为面。远远望来,一条烤漆金属板将沉闷的旧楼底部切开,并沿着立面起伏与“桥”自然相连,形成一道三维的立体边界将整个空间从楼底脱离出来。
这一米宽的外挑处理,既消除了原本因层高带来的压抑,也使得内部空间向外延伸出十多平米。整面的大玻璃同柱子脱开,更显通透,甚至带来底层凌空的错觉。对于内部的使用者来说,外扩的玻璃界面引入了更多的自然光源,解决了底层光线昏暗的问题。
内部空间设计
一个利于思考的空间是没有多余粉饰,不会限制思维的自由发展。在最初的拆除围合后,只剩下梁、柱与顶面。灰色的混凝土材质给人一种质朴、冷静的感觉,可与旧楼完美契合。大胆地刮去多余地粉刷层,让粗犷的混凝土梁、柱与顶面直白地呈现在面前。有趣的是,我们将锡纸印在混凝土表面,这痕迹便成了我们独有的混凝土纹理,也成为整个内部空间最好的装饰。
整面的玻璃界面围合出一方独有的设计空间。在这一整面玻璃上藏有几个机关暗门,可以像手风琴一般推开,也可向各个方向自由伸缩,合上之后便是浑然天成的玻璃界面,推合之间暗藏设计的用心。
建筑是一种思维与生产的叠加。灰色的混凝土散发出一种作业的生产性节奏,白色的家具和构件是另一种敏锐思维的流动感。构件之间用最纯粹、直接的方法连接。白色与灰色,细腻与粗放形成鲜明的对立,但又和谐共生。外露的设备管线分别用金属和红漆包裹,刺激空间强有力地跳动。会议室的长桌用混凝土砌合,桌脚收边做成较薄的斜切,避免了厚重的体量感。桌面用玻璃纤维特殊处理后平稳光滑,实用性能极佳。
STUDIO QI 西溪路工作室的落成,是一次建筑新生命的开启。混凝土与玻璃、灰色与白色的组合营造出纯净、高效的设计空间。室内灯光通过白色轮廓的裁切,投射进自然环境;山下的景致又穿透玻璃界面渗透进室内,为工作室创造通透明快的工作氛围。巨大的玻璃界面成为感知自然,体味四季的契机。
由远而来,建筑似乎没有界面,空间亦内亦外,景中有物,物中有景,天然契合。在这样的对立与穿透中,人同界面发生质朴而感性的接触,并以一种冷静的姿态与自然、季节、环境、空气相互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