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学
KEY WORDS:ACADEMICS
[线性建筑] / LINEAR ARCHITECTURE
i. 起源 - 10个有趣的关键词所引发的故事 +“线性”
ii. 表达手法 - 复合维度的解读
I. 文学 |关于叙述,关于线索、主线,关于平行、交替、
多维度共存的端续,存在与不存在,关于线性的深层理解。
II. 实验| (一系列惊奇的表达方式的探索和尝试)
III.建筑|关于线性形态的认知,关于 the play of presence & absence,
关于对于“存在”的干扰,关于复合维度的表达和游戏
「线性建筑」是第三年的教学实验。如果说第一年的文学线索,是关于叙述,关于线索和主线,关于存在和消失,关于线性的深层理解;如同德里达说,“Space is the disruption of presence”,那建筑则是关于线性形态的认知,也关于存在和消失,是一场关于复合维度的表达和游戏。
写作仍然被保留,但更加注重于前期逻辑线索的研究和形成,结合数学和几何示意图,注重一个“不可能空间”的“绝对可能性”并加以论证。最有趣的绘画训练也被提升和强调,意识到绘画可以是美院教学的一大特色,也与建院大一的训练做一个很好的呼应。而这次的绘画训练的目的更加鲜明,着重关注空间的延展性和叙述性,而非事件本身的阐述或虚构性。
而此时的建筑训练,也更关注于2.5维在不同尺度下的缩放,包括城市尺度,以及人的尺度。2.5中这个神奇的0.5,即是作用于勾连不同维度和尺度关系的。如果2.5维的思考和训练可以使自由穿梭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尺度,做到小中见大,大中见小,那2.5维就达到它的目的了。
「线性建筑」特别关注线的存在与消失,包括在大尺度和小尺度之间的引导和变化。 例如,金奖获得者许钰研究的是建筑最基本语言— 墙,墙即是建筑表达中最普遍的线,可以引导人得所有行为、动线、甚至是事件的发生。它不是一种界面或界线,而是一个引子,是带动人靠近、通过、转身甚至掉头的一个线索。 城市图书馆作为设计的一个功能载体,其成例的书本需要依附在墙上,与墙结合一体并赋予墙体一种信息,成为某种索引。2.5维的介入,是希望在寻找书的时候可以抛掉电脑式的检索,而感知更为建筑的引导。
这一年的教学也正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不断实验」的这一年。在 “不断实验” 的教学展上,王澍老师把我前三年的毕业设计课程经历取名为 “虚无/ the void”, 有丝诧异。一想也对,之前的教学依次为 「另 · 世界」、「另 · 事件」,重点就在这个 “另” 字上。 虚,即是另。
虽然围绕的线索是 “另”,我并不觉得这对于建筑教学的理解是超出常理或不着边际,反到是紧咬着逻辑不放,一直追问学生一环环设计判断的 “深层逻辑是什么?” 这个 “虚无” 必须实诚,得追根盘底地问究竟。所以说,「另 · 世界」、「另 · 事件」一定是关于千千万万饱满的世界,和环环相扣且饱满的事件。
说小说与建筑有关联,也是最广义的关联,例如故事本身的线性或非线性逻辑,空间、时间上的线索,或小说结构本身。而更重要的关联,是关于精确度,因为幻觉的作用源自异常的清晰,而非神秘或迷雾。先写小说,再画画,做装置,然后是建筑,从文字结构到形式空间再到场景层层叠加,这条人文的思考线索需要清楚的认知和准确的表达。所以即便是让学生把吃饭的行为轨迹记录成空间轨迹,也是训练抽象的精准,和再现的精确。
《ALONG THE WALL》 许钰-获2019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林风眠创作奖金奖
作品阐述:
我研究的是一种最基本的建筑语言——墙,它可以引导人得所有行为、动线、甚至是事件的发生。它不是一种界面或界线,而是一个引子。是带动人靠近、通过、转身甚至掉头的一个线索。而图书馆作为设计的一个功能载体,书本是需要依附在墙上的,它和墙结合一体。它就赋予了墙体一种信息,使其成为一种索引。在这个设计中,我希望人们在寻找书的时候可以抛掉电脑式的检索而感知更为建筑的引导。
导师评语:
许钰的毕业设计创作和论文研究非常优秀!从Fiction阶段中对于线性空间和几何逻辑的推理和定义,到Idea-gram阶段的表达和再现,及Architecture 阶段对于2.5维空间阐述和界/面的独特建筑语言系统的梳理,思维一贯严谨、逻辑性强,且想象力丰富,是非常难得的毕业设计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