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学
KEY WORDS:ACADEMICS
2017年4月9日,在建筑艺术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展览分为如画、材料、椅房、批判 / 混响 / 边缘、建构、观绘、书写、虚无 / 城市等八个板块,以教学的实验性为唯一标准选择参展教师和课程,课程范围涉及五年制全部教学课程与四年制的局部,是对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建筑」教学探索的一次全面展示。
借本次展览的契机,山山对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思路做了系统性的反思与梳理。
【不断实验】教学思考 - 不怕虚,虚得实在
戚山山
2017年8月30日
在 “不断实验” 的教学展上,王澍老师把我三年的毕业设计课程经历取名为 “虚无/ the void”, 有丝诧异。一想也对,之前的教学依次为 「另 · 世界」、「另 · 事件」,重点就在这个 “另” 字上。 虚,即是另。
虽然围绕的线索是 “另”,我并不觉得这对于建筑教学的理解是超出常理或不着边际,反到是紧咬着逻辑不放,一直追问学生一环环设计判断的 “深层逻辑是什么?” 这个 “虚无” 必须实诚,得追根盘底地问究竟。所以说,「另 · 世界」、「另 · 事件」一定是关于千千万万饱满的世界,和环环相扣且饱满的事件。
说小说与建筑有关联,也是最广义的关联,例如故事本身的线性或非线性逻辑,空间、时间上的线索,或小说结构本身。而更重要的关联,是关于精确度,因为幻觉的作用源自异常的清晰,而非神秘或迷雾。先写小说,再画画,做装置,然后是建筑,从文字结构到形式空间再到场景层层叠加,这条人文的思考线索需要清楚的认知和准确的表达。所以即便是让学生把吃饭的行为轨迹记录成空间轨迹,也是训练抽象的精准,和再现的精确。
2.5维的思考,也是落在了 “虚无” 二字上,恰好落在了看不见的时空里,这是一个很实在的 “探究什么是没有的” 过程。我们都夹杂在一个看的见和更多是看不见的世界里,过度清晰的二维或三维表现,反而是假象。你身处的空间、目光穿越过的空间、最后注意力落到的空间,这些无直接关联的空间发生了关系,它们叠加、缩小和放大,串成了印象和记忆中不存在于现实的真实空间,才是2.5维看世界的姿态。
一条线可以看出不同的界面,看到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建筑的敏感。敏感是一个很好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