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四维
KEY WORDS:Four-dimensional
Human will is an extraordinary phenomenon.
人类的意愿是一种非凡的现象。
【THE 'OTHER' WORLD】 / THESIS
【“另”世界】 与 论题
Through recognition of architecture as a liberal discipline, The ‘Other’ World , a new thesis studio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s, exposes students t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 which challenges increasingly complex interpretations in architecture and rigorous systematic approaches ; it encourages contemporary discourse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另”世界」是中国美院壹零级建筑毕业设计及一次针对建筑学及其教学目的的探讨的新教学尝试课题,旨在对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进行系统性训练。建筑实体不再作为课程产物或目的出现,“建筑思考”成为课程主体。本次教学实验是对文学-建筑互鉴性思考的延续,并对复杂转译和建筑再现主题的系统性实践;同时也是对建筑学本身边界拓展性解读和国内建筑学教育现状思考:建筑教育的核心应在于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的系统训练,以及建筑的再现与表达的多方面挑战;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达到某种特定的可能,更不该是培养问题排除员去迎合社会职业空缺,建筑学有义务引导激发设计可能性的创生,去突破个人感知同社会关系平衡的再造。建筑师首先应是思想家,才能创造生产力。
课程针对“建筑思考”设定三个非线性层次:由关键词去激发“另世界”故事;对“另空间”定义与思考;“建筑在现”可能性的挑战。学生被引导在系统中精确地表达个人主观想法,在“本我”世界中思考和循环创作建筑。在教学手法上课程设置四种媒介:小说(Fiction)、绘画(Idea-gram)、装置(Installation)、建筑(Architecture),从一维的虚构创作、到具有氛围渲染和感知塑造的二维绘画、带有提炼性概念表达的三维装置、和负有时间和事件因素的四维建筑共同构成“建筑思考”的载体。建筑(Architecture)作为平行穿插于小说、绘画、装置三种媒介过程中的最后一种媒介,是对“另世界”最直观精确的表达,不同维度、不同时序和不同体系下的设计在此统一为最终表现。在多种媒介交互中不断解读并获得新的刺激和理解,最终在空间营造中付诸实现,以建筑再现“另世界”。建筑本身对时空有着明确的界限,这其中事件(Events)的交互性构成建筑的关系体。运动事件被置入不同形式的秩序中,其中包括常规空间、非常规空间、作业空间、之间的空间、突发性空间、“流通”空间、“展示”空间、不存在的空间”等。「‘另’世界」关于空间的诉求是否被某一秩序组织并被精确表达,是整个“建筑思考”过程中的最终期待。
KEY WORDS 关键词 —— 构想发生器
- The Magician / 魔术师
- The Narrow / 狭窄
- The Correspond / 契合
- The Squid / 章鱼
- The Disposition / 错位
- The Amber / 琥珀
- The Sight / 视界
- The Stem Cell / 干细胞
- The Molecular Cuisine / 分子料理
- The Four Images / 四象
- The Chemist / 化学家
- The Jelly Fish / 水母
- The Atom / 原子
- The Clone / 克隆
- The Flounder / 比目鱼
- The Media / 媒介
- The Chaos / 混沌
- The Artist / 画家
- The Owl / 猫头鹰
- The Heated / 被加热的
- The Brain / 大脑
- The Nine Sons of Dragon / 龙之九子
........
"The role of the illusion is derived from the clarity of the anomaly, not the mystery or the fog, and in the fundamental, there is nothing more amazing than accuracy."
“幻觉的作用源自异常的清晰,而非神秘或迷雾,从根本上说,没有什么比精确更让人惊异了。”
—— Robbe · Grillet / 罗伯·格里耶
关键词:猫头鹰 速度 动态 折叠 书城
作品简述:
由“本我”创生世界出发,组织所有关于空间、功能、表现的议题,跨过传统线性叙事模式,通过特定的交叉表达展开源于事物本质而引发的时空关联。同时,结合现实中网络高速发展下的高速知识获取与传递,弱化传统纸质媒介、缺少交流的现象,设计渴望以“图书馆”(影像、声音等媒介)的形式提供给人多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体验,打破现状,丰富生活并引发人们对现有生活状态的思考。
速度与叠加 —— 二维时空的猫头鹰
小说《猫头鹰快递公司》以主人公猫头鹰的视角描述了基于折叠时空展开的一段童话故事,主人公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办了一家快递公司,在送快递的过程中与恶势力斗智斗勇,最终成功解救同伴改变世界。故事不仅仅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挑战,还呈现出一个以速度与叠加为特点,令人印象深刻的非常规场景。
Based on the folding of time and space, such special fairy tale reflects the author’s strong desire to break through the static mode.
基于折叠时空的童话故事折射出作者冲破静态模式的强烈渴望。
折叠的世界:
绘画是基于一维文字的视觉性表达,也是对三维空间想象的铺垫,以小说中的关键词“速度”、“叠加”作为创作灵感进行绘画创作。构思之初,作者观看了希区柯克的电影《鸟》。电影中有个场景是漫天的鸟向人们俯冲下来,让人感到无比恐惧。《镜子中的镜子》一画中就是渲染了这样一种让人分外不安、不知所措、压抑的感觉。作者利用光学原理,通过光线在镜面上的折射反射描写出被压缩的空间。同时,光线的走势也是对速度的一种表达。绘画延续小说中猫头鹰通过一些简单的物理原理观察洞中的旅鼠王国,利用碎片化的构图表达猫头鹰看到了原本看不到的世界,将广阔的空间压缩在一张二维的绘画上。
《浮动的格子》中利用大量的折叠手法进行创作,将小说中所描述的折叠地球凝聚在二维图像上,展现出一个既荒谬又平衡的场景。画面中有一组“颠倒”的叠加空间。画面上方是北极苔原,那些通道是旅鼠在地下王国的隧洞,因为世界发生了巨变,苔原和沙漠互相倒置,沙漠中的仙人掌刺穿苔原。画面右侧还有一组“倾斜”空间,画面底部不断被挤压堆积的线条象征着在熔岩挤压下出现的一座新山体。
《镜子中的镜子》 (594×841mm 钢笔,铅笔)
《浮动的格子》 (594×841mm 钢笔,铅笔)
人与书的故事:
小说中的快递公司是物流的中介,接收物品、输出物品,但是接收与输出之间有一个时差,所以快递公司实质上也是一个承载物体的媒介。选择设计主题为图书馆,实质因为图书馆也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媒介载体。书本、影像以及声音等体验实质也是对人的一种输入过程,而人对此进行思考则是一个输出过程。“动态”不仅仅指机械上的运动,还有建筑本身形式感的、韵律感以及在书城中发生事件的“动态”。作者在设计时着重研究书城中发生的事件“动态”,尝试将自行车道这一动态的程序并置或者叠加到书城这一相对静止的程序中去。通过装置来模拟推敲书城中所发生的动态事件(不同的书和人的动态关系对空间的需求)。将书赋予人的动作行为,列举了一系列“人—书”的对应事件,比如“躲藏—寻觅”、“絮语—倾听”、“奔逃—追逐”、“漂流—传递”等。装置主要表达“寻觅—躲藏”,将书藏于高高低低或大或小的书架,而人通过自行车道或快速追逐或缓慢寻找来发现心目中的那本书。
躲藏—寻觅
为了让读者在寻找书籍时能够体验寻觅的乐趣,作者设计一系列宽窄不一的片墙,并在这些片墙上设置了一些隐蔽的门洞和窥探的小洞。这些片墙不仅可以作为书架,还是建筑承重结构的一部分。
絮语—倾听
大的空旷空间、光线暗,但建筑内部回声盘旋,吸引参观者倾听找寻
奔逃—追逐
参观者可以体验图书管理员的整理工作,且当人接近指定书架,书架便会停下来
装置一共分为三部分,主体以片墙形式穿插各种连廊空间,画有网格的玻璃板以及玻璃板下各种事件发生的关系图纸。首先,主体模型中的片墙模拟书架,书便藏于这些书架中,有些醒目,有些则需要借助工具如梯子等才能获取。片墙模拟的书架高低起伏,实体中宽窄也不同,有些则作为墙体承重出现,中间开有门洞供人穿行。与此同时,置入三种不同的颜色的通道穿插其中。红色为主要的自行车道,串联各个书架,读者可以通过通过红色通道找寻各种图书。黑色则表示不穿越书架,但与书架保持一定的距离,若即若离。灰色的通道是书进入书城的运输线。中间的蓝色区域作为交通枢纽而存在, 三条通道汇聚于此,供人、书、车停留选择、转换,实际则是作为另一个动态事件的转换空间。蓝线本身则是作为一种快速通道,专供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使用。玻璃板上的网格是一个可以“scale”的网格,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变动调整,灵活使用。
装置 《躲寻》
码头到书城的蜕变:
设计将动态书城置于一个繁华的集装箱码头。首先,集装箱和货船的来往与运输本身传达的就是一种往来互通的文化。这种货物的传递性不仅和快递类似,也和书本传播信息的本质相同。再者,普通人对于集装箱码头有好奇也有对这种极度机械化的场地的抵触。设计将书城场地选址于此,一方面是借助海水的起伏,另一方面是将建筑设想成一个巨大的机械,以此证明只要与环境相适应并且吸引人的到来,机械并不是冰冷可怕的。
The dynamic "library" focus on the readers's interactions with the books, as well as their reading experience.
动态的“图书馆”更加注重读者与书的互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折叠空间的现实延续:
在对动态空间进行初步推敲后,基于对场地的了解将小说中描述的场景转换成三维空间,并置入更深层次的动态空间活动。在设计过程中,叠加一整套自行车流线系统达到在同一空间中有不同速度的行为同时发生,使整个书城“运动”起来。剖面系统中,同一空间下的不同速度的行为同时发生,整个垂直维度上展现出多种场景。白色代表书架,黄色代表楼板,红色代表自行车通道,三种色彩的叠加与组合渲染出一种游戏的氛围。骑行者与读者的身份在书城中互相转化,骑行者到书架处可以停下车变为读者;自行车也可以为他人所用,可以被骑行,可以作为另一个流动的书架,亦或是作为一个停留的倚靠。通过自行车系统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用行为去影响行为或是用行为去改造空间。
设计特别注重“图书馆”的体验过程,不仅仅是纸质的书本,动态的影像与声音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穿插在动态的书城中,不同速度的行为的发生和叠加出现在同一空间中。阅读者在动态交互的书城中不断体验并且从中思考现有生活状态。
叠加自行车系统的空间场景示意图
部分场景图 / 空间活动剖面示意图
重筑动态空间:
从文字-绘画-装置-建筑,从二维图像到三维建筑与事件,从中体验不同的设计方法与思考过程。在完成水平维度的设计之后,再次进行方案重构。这次的设计是位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之前的方案受场地限制,形成长条形的体块。这次重构验证了叠加自行车系统的方法在垂直维度上也可以达到动态书城的效果,这是对叠加自行车系统的另一种补充。
模型照片
【SCENES 】
【现 场】
CHINA ACADEMY OF ART / ARCHITECTURE THESIS
中国美术学院 / 建筑系 / 毕业设计及理论研究
SHANSHAN QI / 戚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