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四维
KEY WORDS:Four-dimensional
Human will is an extraordinary phenomenon.
人类的意愿是一种非凡的现象。
【THE 'OTHER' WORLD】 / THESIS
【“另”世界】 与 论题
Through recognition of architecture as a liberal discipline, The ‘Other’ World , a new thesis studio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s, exposes students t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 which challenges increasingly complex interpretations in architecture and rigorous systematic approaches ; it encourages contemporary discourse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另”世界」是中国美院壹零级建筑毕业设计及一次针对建筑学及其教学目的的探讨的新教学尝试课题,旨在对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进行系统性训练。建筑实体不再作为课程产物或目的出现,“建筑思考”成为课程主体。本次教学实验是对文学-建筑互鉴性思考的延续,并对复杂转译和建筑再现主题的系统性实践;同时也是对建筑学本身边界拓展性解读和国内建筑学教育现状思考:建筑教育的核心应在于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的系统训练,以及建筑的再现与表达的多方面挑战;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达到某种特定的可能,更不该是培养问题排除员去迎合社会职业空缺,建筑学有义务引导激发设计可能性的创生,去突破个人感知同社会关系平衡的再造。建筑师首先应是思想家,才能创造生产力。
课程针对“建筑思考”设定三个非线性层次:由关键词去激发“另世界”故事;对“另空间”定义与思考;“建筑在现”可能性的挑战。学生被引导在系统中精确地表达个人主观想法,在“本我”世界中思考和循环创作建筑。在教学手法上课程设置四种媒介:小说(Fiction)、绘画(Idea-gram)、装置(Installation)、建筑(Architecture),从一维的虚构创作、到具有氛围渲染和感知塑造的二维绘画、带有提炼性概念表达的三维装置、和负有时间和事件因素的四维建筑共同构成“建筑思考”的载体。 建筑(Architecture)作为平行穿插于小说、绘画、装置三种媒介过程中的最后一种媒介,是对“另世界”最直观精确的表达,不同维度、不同时序和不同体系下的设计在此统一为最终表现。在多种媒介交互中不断解读并获得新的刺激和理解,最终在空间营造中付诸实现,以建筑再现“另世界”。建筑本身对时空有着明确的界限,这其中事件(Events)的交互性构成建筑的关系体。运动事件被置入不同形式的秩序中,其中包括常规空间、非常规空间、作业空间、之间的空间、突发性空间、“流通”空间、“展示”空间、不存在的空间”等。「‘另’世界」关于空间的诉求是否被某一秩序组织并被精确表达,是整个“建筑思考”过程中的最终期待。
KEY WORDS 关键词 —— 构想发生器
- The Magician / 魔术师
- The Narrow / 狭窄
- The Correspond / 契合
- The Squid / 章鱼
- The Disposition / 错位
- The Amber / 琥珀
- The Sight / 视界
- The Stem Cell / 干细胞
- The Molecular Cuisine / 分子料理
- The Four Images / 四象
- The Chemist / 化学家
- The Jelly Fish / 水母
- The Atom / 原子
- The Clone / 克隆
- The Flounder / 比目鱼
- The Media / 媒介
- The Chaos / 混沌
- The Artist / 画家
- The Owl / 猫头鹰
- The Heated / 被加热的
- The Brain / 大脑
- The Nine Sons of Dragon / 龙之九子
........
"The role of the illusion is derived from the clarity of the anomaly, not the mystery or the fog, and in the fundamental, there is nothing more amazing than accuracy."
“幻觉的作用源自异常的清晰,而非神秘或迷雾,从根本上说,没有什么比精确更让人惊异了。”
—— Robbe · Grillet / 罗伯·格里耶
The nature requires a certain balance among people, and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as well as human and architecture. For a global coexistence , all must coordinate, regardless their own edge variables.
这个自然界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人与建筑都要达到某种平衡,无论他们自己的边缘多么参差,要想成为一个整体共存,就要相互契合。
关键词:契合 戏
作品简述:
亘囿,“亘”指时间上的意义,有漩涡、交互的意思。“囿”指空间上的意义,有集精粹之地的意思。建筑功能是戏院,整个戏院是通过两个不同性质的单体的结合而成,一静一动,一仰一俯同时也是连接两个不同气质氛围世界的通道。建筑不论它的形态还是建造的手法,最终都是为了人服务的。而人又是生活在这个自然界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人与建筑都要达到某种平衡,无论他们自己的边缘多么参差,要想成为一个整体共存,就要相互契合。我渴望构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建筑,从而改变演员和观众单一的职业身份,观众可以加入演员中,演员也能和其他演员、观众产生互动(这里的互动不仅仅指位置的改变和靠近,也指眼神或其他感官的交流)。这便是整个设计的目的。
戏的开始:
小说借助电影《暗恋桃花源》的架构,讲述《三岔口》和《疏泉洗研》两个风格完全迥异的剧组,因为管理员的粗心被安排到同一个剧院排练的故事。《疏泉洗研》剧组按照自己的需要在剧场内建搭建了高低起伏的台地,《三岔口》剧组的演员就只能在台地上“摸黑”打斗,而《三岔口》剧组的道具又挡住了《疏泉洗研》剧组演员的正常路径。两个剧组都要不断地被动合作来达到最好的效果。两个剧组从开始的激烈矛盾,到不得已共用一个舞台,再到相互默契配合,直至最后分别是竟有不舍的情绪。
剧场内外:
两幅作品延续小说中对剧场的描述用抽象的方式表达出整个剧场及其周围环境。《舞台的抽象》中整个舞台被高低起伏的台地所充斥并蔓延至观众席区域,观众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位置,个子矮的可以选择高处的位置进行观看。《剧场的抽象》用不同颜色的冷暖和深浅表达整个剧场周围环境的速度、密度。剧场中央的舞台是整个区域的核心,是所有人关注的热点,因而用最鲜艳的色彩表示。往外一圈的观众席区域颜色明度与纯度开始降低。最外圈是场外区域,通过窗洞和场内传来的声音来窥视场内正在发生的故事。
《舞台的抽象》 《剧场的抽象》(594×796mm,铅笔、彩铅)
戏台上下:
两幅画作都以长卷形式展开叙述。《角色的世界》表达舞台上演员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武剧《三岔口》剧组要表演在漆黑的房间里打斗的过程,然而现实中他们能看见,但却必须演出看不见的感觉,所以他们的世界是黑白的。画中的空间是错乱的,是他们除视觉之外反应在脑子里的想像图像,也是情绪的波动。《观众的世界》传达的是一个时间发展的过程,但表现的是舞台之下观众通过眼睛传达给大脑的信息然后传化成图像。相对于舞台上的演员,观众更加直白的看到舞台的全局,包括两个舞台剧同时进行带给他们的喜感还有武剧中的打斗给他们带来的刺激。
《角色的世界》 《观众的世界》(363×1070mm,水彩)
The suitcase of an actor, is a miniature of the word.
演员的行李箱就是一个微型的世界。
演出前后:
戏院是一个“闷骚”的个体,外表平静,内在翻滚。在具体建筑之前,延续小说与绘画加入装置,这是从抽象到具象的中间过程。整个装置在全部闭合状态时像一个演员的“行头箱”,演员的服装、道具和化妆用具都能放在里面。这个箱子就像一个微缩的世界,有各种打开方式和“机关”。
(《行头箱里的世界》 楸木加黑胡桃木蜡、牛皮纸、白色卡纸)
The design allows for a media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painting and architecture.
将建筑合体之后,让版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
戏台的演变:
《疏泉洗研图》是一幅叙事性极强的画。画中文人带着自己的书童从画面的右侧的小房子中出发准备到泉边去洗砚台,而他们所行走的路径是受到所在地形限制的。一段直行后拐入高起的山后面,绕过山后又转回到我们眼前。一段距离后再次转入山后。看起是距离目的地远了,而实际中路径最后会绕回画面中心的泉水边。
这个就是中国人所认为的情趣,总是在迂回,不喜欢直来直往,更倾向于迷雾式的东西。大部分中国人喜欢委婉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有一层纱,能看到对方,却又不是十分清晰的,不能完全看透,既近又远。
将画整体看成是一个三维立体,整幅画被台地分成很多个层次,而台地与台地之间又有夹杂着各种可能性的路径,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提取画中房、台、径、树、泉等元素并进行分析,得到第一个单体。
中国传统戏剧常在一个有限的舞台上,利用场景布置和演员的步伐、动作表达宽广的空间和延续的情节。场景布置上,通常通过一两个家具的摆放,来表达不一样的场景。同时,戏剧演员与家具或布景的配合,也能使得观众清楚的明白整部戏剧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简单布置的三棵树,通过角色固定的移动迂回步伐,就能代表穿过了一整个森林。
京剧《三岔口》讲述的是两个人在黑暗的房间中进行打斗。双方都处于“摸索”的状态,每一个动作十分小心。房中布景只有有一张八仙桌,使得两人的动作交流更加丰富,在水平和垂直维度上都有交流。根据《三岔口》中人物动作关系、场景布置等进行元素提取,得到第二个单体。
(《三岔口》剧情)
明清时期,传奇、小说空前发展。这也就促使了传奇、小说中的插画、版画也紧紧跟随着它们的脚步,达到高峰。传奇、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包含的内容非常多,通常还要用文字表达人的情感。而版画涵盖的信息量也要与所对应的传奇、小说相匹配。要在平面的一张纸上表达出一整章或者一整节的故事内容是非常考验版画师的功力和想象力的。所以,为了表现更多的故事内容,一张版画通常是以夸张的手法和非正常的透视来表达。
因而选取《苏州古版画》中的《警世恒言》中的四幅版画进行人物、对望关系、路径和建筑分析,并以“田”字形式和不同颜色区分排列。左边部分更趋向于一个仙境,而右边则表现的是市井凡间。结合之前由《疏泉洗研图》和《三岔口》得出的建筑单体,则分别代表了仙山与市井。由《疏泉洗研图》得出的建筑单体有高低走势的台地,即为山的建筑化,符合仙境的地广人稀的空灵感。而相反的,由《三岔口》得出的建筑单体更为热闹。《三岔口》是一部武剧,并且演员身体接触十分激烈平繁,更符合市井之中嘈杂喧闹的环境和氛围。
从仙山和市井两个气氛截然不同的世界出发,作者设想场地氛围上、下两个部分。一是要找到一副高远的国画上水画,二是要找到一副能表现市井人多吵杂,密度非常大的风俗画,而设计的剧院成为两个不同世界的过度同时又能分别融入两个世界。通过大量画作的筛选,我找到了两幅能分别代表两个世界的画: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代表《疏泉洗研图》的仙山;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代表京剧《三岔口》的市井。
亘囿意境:
(亘囿整体模型)
剧院整体设计成一个高度可自由调节的台地,演员可以利用台地不断的变化自己的位置,同时将台地蔓延至观众区形成是高低起伏,从而弱化观众区和舞台的边界限定,使观众能够自由的选择其位置、角度、距离等去观看整场演出。整个舞台能够包容两到三个剧目同时上演,增加了演出的多样化和不同可能性的产生,也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观众可以在剧场内自由的行走,甚至可以加入到演出当中,增加整个剧场的活力。
剧场的外墙采用透明介质,不只是剧院内的人能够参与到演出,剧院外的行人也可以听到里面的声音,通过透的层层的墙隐约的看到里面发生的故事。
建筑内部有可控制开合的天井,根据不同季节和天气状况调节,并在不同台地上种植适当的植物。
(模型照片)
【SCENE 】
【现 场】
《亘囿》整体巧妙、精致,充满人情与趣味性。作品在小说、绘画、装置和建筑四个环节中与“契合”二字紧紧相扣,运用一系列现代空间语言去解读古典戏台之间的穿梭,戏内、戏外的时间和空间的缩放,并将这个场地事件物品架构于不同年代及内容的古典作品之间。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表现的一次突破性解读和阐述。
(评图现场:吴颖甄与山山)
中国美术学院 / 建筑系 / 毕业设计及理论研究
SHANSHAN QI / 戚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