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程序
KEY WORDS:Program
我国城市规划将逐步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未来的城市发展将以“都市更新”为主。且随着城市发展、时代更替,建筑的功能也将随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调整,建筑只有随着时间发展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此外建筑更新比单一时期的建筑更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其作为新旧建筑的复合体将展现出建筑的历时性进程与共时性存在的关系,从功能、形态、结构方面体现新与旧的交替,并使身处其中的人们能清晰捕捉建筑在演变和进化过程中的画面。故建筑师应能够在原有建筑环境下对旧建筑进行更新,以满足多变的使用需求。
本次研究的基地选址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内。四校合并后,浙江大学的本科生教育逐渐搬迁至紫金港校区,玉泉校区的主要功能向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心转变,校园学科调整,学生数量锐减。原校园内配置的食堂已经渐渐超过师生使用的要求,同时部分实验室也因为学科搬迁而空置。因此,校方决定将原有食堂之一:“食天一隅”和原结构实验室转为其它用途。“食天一隅”是一二层独立使用、通过室外楼梯组织流线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实验室是一栋空间净高较高的单层大空间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对于本次建筑改造,研究者需关注大学校园内的环境特征,调研校园建筑现有功能与缺失功能,分析缺失的功能对特定使用人群: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士造成的影响。通过实地观察及对人群的调查访问获知不同身份群体对校园建筑功能的期望,对复杂的使用者需求及复合的使用路径进行图解分析梳理,以此为依据对待改造的旧建筑进行新的功能定位。
玉泉校区的调研认知
我们先到玉泉校区进行现场调研,对整个校园内各建筑的功能与位置分布有初步认识。再明确待改建食堂和实验室所处的位置和使用现状、使用人群。大学校园不似封闭的初高中学校,除了在此长期工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外,各类前来参观交流的社会人士和周边居民也是校园里的常客。因此现场调研还访问了校园里不同身份的人群对校园里各类建筑及设施的使用情况。在完成玉泉校区建筑现有功能及使用情况的调研后,我们还通过交谈从教师、学生、访问学者、周边居民那儿了解了他们对校园的不同诉求。此外,浙大玉泉校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区,其各类建筑的历史价值也不容忽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特别注意了待改造建筑的风格、结构及其诞生至今发生的故事。
现场调研之后,我们对建筑更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大量阅读,并对典型的案例如由发电站改造而来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屈米改造的法国Le Fresnoy艺术中心等进行归纳与分析。由于是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更新,而非拆除重建,原有建筑的平面布置、空间状态、结构体系、材料使用等因素也会影响后续的设计,故我们还对结构实验室和食堂的相关图纸进行了整理。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玉泉校区作为研究型大学校园的使用人群特征、玉泉校区与周边社区的交互关系、其建筑类型分类及使用特征、目前缺失的功能及可能的新增功能等用图解分析的方式进行梳理与呈现。提炼后续设计中可以保留的功能空间、需要新增的功能空间、可随需求变化使用方式的空间等复合需求及交叉、重合、分离的不同行为路径,将这些复杂的因素以清晰严谨的方式呈现于程序图上。
功能是建筑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对建筑的更新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其原有功能的更新。为餐饮而建的食堂只适合餐饮功能吗?为结构实验而建的实验室只适合进行实验吗?没有一种空间只适用于绝对的功能,经过我们的改建,食堂可以成为浴场,实验室可以成为艺术中心……然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赋予旧建筑一种新的功能,弥补缺失功能的同时,我们改建的建筑当成为故事的发生器,在这里周边居民可以体验校园氛围,学生可以接触来自外界的刺激,教师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梳理一切可能的行为,关注值得被放大的功能需求,当建筑抛却了单一固定的功能,事件的多样性将使之充满生命力,建筑将随时代发展而日日新。在安置完功能、空间和流线后,再回顾旧建筑的结构形式、材料运用,使新与旧交织呼应、融合共生。
最终解决方案
我们以图纸、模型等形式呈现最终研究成果,并于浙江大学建筑系馆中庭进行公开答辩及展览。
作品A 创意与展示中心
前期分析,将电影、戏剧手法映射于建筑设计。电影以线性序列规定了事件、活动和空间在不同关系的合并及并置中的序列。在建筑的线性步道、走廊等处发生电影式的以时间线作为要素串联的一个个事件。而在戏剧 Sleep No More 中,空间、事件、运动通过浸没(Immersive)这一表现方式同时性的并置,使各个独立场景之间相互关联,其关联又可能被打破、被孤立、被新的关联所取代。
Sleep No More的场景构筑在the McKittrick Hotel——一个上世纪初的古典主义酒店中,其内部空间的划分呈现出鲜明的规律性,但身处其中的受众却对其难以感知。由演员运动所形成的流线跟随其所串联起的事件,引导观众随事件与演员高速紧张的运动,其作用是使得场景本身的空间秩序难以被观众所认知——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紧张、独立的情景片段所串联起的事件——既一系列实用暴力消解了空间原有的秩序。
Tschumi在Manhattan Transcript中对电影剧本和空间的对比研究中的一些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与之相似的作用——快速发展的情节使得受众弱化了对场景本身的认知,空间仅作为一种发生器容纳事件,而非决定其结果。
手稿中1——2——3的顺序其实便是人的认知顺序的印证,事件在空间中发生——事件发展刺激知觉认知——直觉认知消解对空间的理性认知。
该设计通过对浸没式戏剧与传统电影、舞台剧的对比,深入分析了空间在叙事性中同时保有多元性的可能。整体改造最大限度了表现出了原有结构序列的美感,并通过新置入的大跨度空间得以加强。功能上以学生的社交、创意活动为线索,囊括了跨度极大的多种功能,在透明性的空间中形成看与被看得复杂关系,并在多条流线的组织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多种叙事结构。
作品B 温泉浴场
对改造建筑基于温泉洗浴、休憩、景观视野因素的流线及随时间产生光线明暗变化进行分析。
该方案将玉泉校区内的一个废弃食堂更新改建为一处温泉浴场,但不仅仅是弥补了功能浴室的缺失。以天然山体温泉的形成过程为造型母体,山体崩裂和溶洞侵蚀分别作为曲折的立面肌理和斜切的墙体隔断形成的原型,结合对光源在人的设计动线上的视觉残留的分析,同时扩大温泉可能阐发的人的精神需求,半透明大理石圆柱壳体外的是作为滋补整座温泉浴场的水源的瀑布,内则是向着顶部开辟的圆形天光拾级而上的螺旋天梯,而这个在物理和精神的双重意义上的源泉的设立,旨在溯回古罗马时代的具有宗教冥思和精神净化作用的浴场文化,使其重回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在物的常态中浸没入的质的栖居之地。